中国古代建筑如何固定?

一,中国古代建筑如何固定?

水泥作为粘合剂,在建筑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水泥在中国的大规模使用已经是近代以后的事。水泥在西方国家很早就开始使用了,古罗马时代利用火山灰与沙子,石灰等调配成早期的水,但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和长江流域没有火山,自然也就不会火山灰。


古代缺少水泥确实对我国的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不以石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不过,我国古人的智慧是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没有粘合剂,古人就发明了榫卯结构。


一、屋顶的材料。


古人常用的屋顶材料一般是琉璃瓦和陶瓦来进行建造屋顶,琉璃瓦比较华美还能够在阳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所以常用于皇家的建筑雍容高贵华美,例如,故宫博物馆中的建筑屋顶。陶瓦就比较平民化的建筑材料了,使用比较广泛,在我国南方现存的苏州园林等都能看到陶瓦的身影。


二、框架材料。


我国古人常用的为木头,中国人用木头的原因多样,主要一点是中国建筑大多讲究施工快而实用,所以采用木结构比较多。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建筑时候压根没想着房子能够存在千年,所以中国人就选用最方便的材料了。


三、墙体材料。


我国古代的墙体材料一般是使用防水的砂浆和油毡做成,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而且比较坚固。我在小时候还在我们村里看到过全是泥浆和麦秸砌成倒不如说糊成的墙,当时没条件没有拍照现在这些年全给拆了。在皇家的建筑墙上会涂一些颜料,大多是红色所以参观故宫的时候会发现主题色就是红,因为朱红色和紫色是皇权的象征,平民不可以,所以平民大多采用白色。


古代长城的砌砖就是这样的工艺,城墙也是。城门的拱项也是这工艺。(叫拔楦)其坚固,持久度要比水泥还好。长城或其它建筑的夯土层,是黄土,适量加些沙子,加上一定比例的石灰粉,用黄米汤兑水,加在一起搅拌均匀,不能太湿,稍潮即可,铺一层,夯实再铺一层,再夯实直至达到要求。

二,古代的建筑怎么固定


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和日常器具的一种结构组合方式,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由于缺少钉子、螺丝等现代的金属固定件,能工巧匠把质量优良的木材进行砍削加工,将凸出部分的构件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两种不同类型的木构件采用凹凸卡口结合的连接,达到不用钉子和胶水,可使建筑构件外表无缝隙、结合稳固,力学合理,可反复拆卸组合的优良特点。榫卯结构不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我国最早的榫卯结构的“楼层地板”。榫卯技术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是世界公认的最天然、最符合力学结构的建筑连接技术。榫卯技术大到房子的修造、小到家具门窗、古代玩具华容道、鲁班锁的雕刻都广泛存在,常用的榫卯类别有柱头榫、柱脚榫、燕尾榫、套榫、报肩榫等几十种方式。

3355折扣手游手游

3355折扣手游手游

最低折扣游戏盒子

下载游戏折扣